2023年7月16日至22日,商业与贸易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前往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期间,他们在深入寻“龙”探“花”中体验多彩贵州“文化精髓”,在致力青春“数”跑中宣传多彩贵州“文创魅力”,在践行“两山理论”中,感受多彩贵州的“绿色生机”。

深入寻“龙”探“花”,体验多彩贵州“文化精髓”
7月16日-17日,实践队来到贵定一中,据了解贵定一中以苗族布依族学生居多,他们有一门特有的苗族文化体验课——“长衫龙”长鼓舞,课程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兰衡老师教授,是在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课,也是遴选非遗技艺传承人、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最有效方式。穿过校园文化走廊,实践队参观了“长衫龙”长鼓舞展馆,在贵定一中学生精彩的表演照片中拉满了对“长衫龙”长鼓舞的期待值。


“我想把原汁原味的长衫龙传下去,引导学生在传承中努力创新,将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在兰衡老师的“长衫龙”文化工作室他这样说道。今天的“长衫龙”与时俱进,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旧规”,在传承人的接续奋斗和政府、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让濒临失传的民族瑰宝走出村寨、走进校园、走向世界,2006年“苗族长衫龙长鼓舞”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访结束后,实践队志愿者更是换上了“长衫龙”舞蹈服装,跟随兰衡老师跳起了长鼓舞。看着他们认真学习、投入舞蹈的样子,兰老师满面笑容,他说“今天的活动是一根接力棒,从我的手中递到了青年志愿者的手上,希望你们带着这份文化自信回到学校、回到地方,讲好多彩贵州的文化故事”。


7月18日-19日,实践队来到贵定县弘盛黔民族文化有限公司,采访公司总经理、蜡染传承人陈玲,聆听 “非遗文化传承人”与“民族传统技艺——花苗蜡染”之间的故事,了解她的创业经历。2016年,担心民族传统技艺失传的她毅然放弃了自己原本发展良好的事业,投身于蜡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中,她期望通过蜡染作品更好地承载和展现苗族文化魅力,在民族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中带动地方的旅游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陈玲说:“民族文化是一种文化资产,是值得保护和传承的,我们不用去模仿外来文化,要把我们自己优秀的民族技艺发扬光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为了更好了解“花苗蜡染”技艺的独特之处,陈玲老师带领实践队师生亲身体验蜡染制作的全过程。蜡染的基本原理是用蜡质勾勒出需要的花型,行话称为“留白”,然后进行多次浸透染色,最终经过冲洗、煮沸、漂洗、晾晒等步骤,就能得出一副蜡染作品。这一系列的步骤耗时较长,考验耐心,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学习,队员们按照陈玲老师的指导完成了自己的蜡染作品。拿着具有个性符号和自身特色的文创作品,大家体会到蜡染是一项浸润了时间、留白了空间的民族文化传统技艺,在其形成原理和操作过程中无处不透露着人生的真谛和丰富的文化,激发了青年学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致力青春“数”跑,宣传多彩贵州“文创魅力”
在贵定县弘盛黔民族文化有限公司深入调研学习后,了解到公司当前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以省内景区门店合作为主,有较为稳定的线下销售渠道,企业一直尝试在打开线上销售渠道方面实现突破,但由于县城地处偏远、相对封闭,电商专业知识和人才匮乏,开展线上营销困难重重。实践队基于“青春‘数’跑-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的良好基础,与弘盛黔民族文化有限公司签订“青春‘数’跑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直播服务协议”,为公司的“花苗蜡染”文创产品开展专场公益直播3场,组织电商直播技能培训1场,企业的高度认可。

实践队在服务过程中重实践、强内容、出成效,以“数跑”展现青年人姿态,以“数跑”传递志愿者精神,每一次“我为家乡代言,助力黔货出山”的呐喊,都是发自内心的自豪和甘之如饴的付出。在为弘盛黔民族文化有限公司服务的过程中,他们被贵州省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也倍感震撼。镜头前的他们身着富有苗族符号的蜡染服装,声情并茂地讲解“蜡染”精湛工艺、讲述蜡染作品的文化故事,此时的他们不只是主播,更是多彩贵州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将“数字服务”的温度传递给屏幕前的你我他。
作为“商贸思Pa”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社会的专题志愿服务项目,“青春‘数’跑”志愿服务一方面为企业打开了思路、增强了信心,另一方面青年学生以电商营销专业为背景,在团队里承担策划、美工、运营的岗位角色,把青春智慧投入到基层一线,将志愿服务转化为实训场景,团队服务方式实现基层服务和人才培养的“双赢”格局,致以“数字服务”更为丰富的内涵。实践队与贵定县弘盛黔民族文化有限公司服务达成共识,共同在“商贸思Pa”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建设针对弘盛黔民族文化有限公司非遗文创产品的专场直播间,由公司提供直播样品和直播间布置素材,开展常态化的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专场直播。他们将继续讲好“自讨苦吃”的青春故事,方向朝着基层一线、目标对准乡村振兴,通过数字服务“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在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的道路上放飞青春梦想,把满腔热忱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强国一代青春报国的实际行动!
践行“两山理论”,感受多彩贵州“绿色生机”
7月22日,实践队走进贵定县甘溪国家森林公园,在研学中发现贵定县在积极践行“两山理论”的过程中,实现生态发展的“绿色生机”。上午,实践队在朦胧细雨中抵达贵定县甘溪国家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2680.04公顷,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是贵定县的天然氧吧和绿色基因库。在林场科技推广科科长杨昌岚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来到桂花树(金桂)前的广场,观看甘溪国家森林公园宣传片,了解公园近几年来在植绿富绿、迭代更新、经济转型等方面的巨大变革。随后,实践队来到一颗巨大的“金桂”前,这棵树是2011年5月9日,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甘溪林场视察时种下的纪念树。那时候,甘溪林场还在为选择种树护林还是砍树养家而纠结,他们在“两山理论”的启发下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今天,甘溪林场在中央和政府的领导下已然成为带动乡村振兴和生态旅游的重要绿色资源和林下种植基地,通过“旅游+种植”联动发展,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甘溪林场的巨大变化是贵定县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缩影,商业与贸易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在走访调研中,认识到只有坚持“两山”理论才能将贵州的生态资源转化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身在最好的时代,吾辈青年应当逆行向山,去寻找、去参与、去探索、去见证生态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
供稿:孔令杰、曾凡仪、代竺志、赵堃灵
供图:何廷泽、杨发培、曾凡怡
终审:邓咏梅